close

前幾天一位好友,賤芭樂封他為「全台灣最有骨氣的操盤人」因故離職了!當然我希望也相信他會有更好的發展,不過突然覺得台灣的失業問題很重要,雖然這個議題跟賤芭樂明天是否要下單或退場沒啥關聯,還是可以聊聊的喔。

由於畢業潮的關係,很多專家表示台灣第三季的失業狀況會很嚴重,不過行政院長近日在不同場合裡,倒是表達了對失業情勢樂觀的看法。劉院長認為在政府就業方案釋出可觀的就業機會下,台灣的失業情勢已在控制之中,最快今年9月失業率就會止跌。賤芭樂森~~~~的祈願,一切情勢能如劉院長所言的那麼美好,不過回歸理性,實際情況恐怕無法如劉院長估算的這麼樂觀ㄋㄟ。

從頭來聊吧。這一段景氣不佳的期間,台灣勞動市場不但出現「量變」,更已出現「質變」,若只把問題專注於量上,而忽略質的問題,將看不出失業問題的真相。長官也許看到了失業率升幅趨緩,也許還可以在9月看到失業率下滑,但是質的問題呢?就業者每週工作多少時間?臨時性工作取代了多少全職就業機會?還有多少人已躲到陰暗的角落,成為即使已經失業,卻不列入計算的非勞動力?這個世界,質往往比量來得更重要,質往往是問題的關鍵;但質經常是一言難盡,於是許多經濟問題便被簡化成量的概念,一切問題但看GDP成長了沒?失業率趨緩了沒?所得增加了沒?所以長官看到GDP成長便歡天喜地,看到失業率下滑便謝天謝地,殊不知多數民眾仍在昏天暗地中生活嘆息。簡單來說,量的成長若不能輔以質的觀察,便難以掌握問題的本質,而依此所做的判斷,難免會有所偏頗了。

台灣這一年勞動市場到底出現多大的質變?大大們不妨觀察一下就業者的工作時數(主計處都有資料)。每週工時低於29小時者,一年前大約是30多萬人,如今已倍增至70萬人;這些人雖名為就業者,但每週僅工作34天,甚至12天,收入既微又薄,工作也不可能有成就感,不論是從經濟層面或心理層面來看,他們毋寧是比較接近失業者的一群。另外,國內有一群沒在工作也不找工作的非勞動力人口(怎麼覺得好像在指賤芭樂??),近一年來增加近20萬人,遠遠超過往年3~6萬的增幅。非勞動力雖然和失業者同樣沒有工作,但因為他們沒有找工作這個動作,因此就統計的定義而言,他們不算失業人口,惟從本質來看,今年以來這些超出正常水準的非勞動力增量,狀況的確很嚴重。明明就是失業,不想找工作就不叫失業?呵呵,真妙的數字。

長官造假?大大們請冷靜。賤芭樂知道政府所編製的勞動統計數據,是參照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,惟統計定義雖然明確,但受訪者的感受並非這麼理性,於是部分灰色地帶的失業者跑到了非勞動力,又有許多灰色地帶的失業者成了就業者。所以不是長官粉飾太平,是「統計規定」就是這麼算滴,因此這個問題不能盡責於政府,而是一個原本屬質的問題硬要從量的觀點去評估,必然會產生類此謬誤。不過賤芭樂強調的,數字是一回事,長官制定的政策又是另外一回事,長官若不從質的觀點還原問題的真相,而僅以失業、就業這些過於簡化的統計評估失業情勢,進而採行鼓勵「非典型就業」的短視政策,以後的問題就不小囉。短期這樣的政策或可讓失業率趨緩,但以後卻恐創造出更大、更難解的社會與經濟問題。

是4月還是5月,內政佈剛完成一份「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狀況調查」,調查中顯示低所得家庭的工作者中,47%係從事於臨時性工作,也就是近半數成了「非典型就業者」,這說明非典型就業固然創造了就業,但同時也創造了貧窮。非典型就業表面上可以創造可觀的就業機會,對於降低失業率貢獻不小,但這真的是政府施政要追求的目標嗎?隨著台灣非典型就業人數(部分工時、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)增加至目前的65萬人,近年貧富差距已屢創新高,若再依經建部門的意見鬆綁法規讓「非典型就業」蓬勃發展,屆時失業率就算降至馬小九承諾的3%,恐怕還是讓賤芭樂難掩憂心。  長官所提出長短期就業方案,對緩解國內失業壓力功不可沒,賤芭樂還是要為他們拍拍手,不過台灣如今的失業情勢依然嚴峻,長官不要僅僅以降低失業率為滿足,多想想該如何解決失業問題吧。聊完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en54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